發布單位:天文館|發布日期:2009-11-11
上週五一顆小行星以約1.4萬公里的近距離從地球邊擦身而過,而天文學家僅在小行星最接近地球前15個小時才發現它。
這顆小行星編號「2009 VA」,直徑大約為7公尺。它的軌道與月球軌道近30倍。但天文學家認為即使這顆小行星與地球相撞,也不會對地球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當它穿越大氣層時就可能會被燃燒殆盡。
美國亞利桑納大學「卡特琳娜巡天系統」首先發現了此小行星,後由國際小行星中心與 NASA 確認。史上曾有多起小行星衝向地球後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的事件。「2009 VA」是史上第三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兒童教育及照顧法」初審 綠委批教育部妥協!
更新日期:2009/06/08 18:42 特約記者高玉如報導
「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是攸關「幼托整合」政策的重要立法,主管機關教育部,卻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審查過程中,就遭到藍、綠立委輪番砲轟。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今(8)日審查「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教育部長鄭瑞城報告指出,台灣幼托現況「幼稚園」與「托兒所」招收對象的年齡重疊,卻因為法規問題,分屬不同行政單位主管(教育部、內政部),並分由幼稚園教師及托兒所教保人員負責執行教保工作,師資標準、課程教學、設立要件及輔導管理都有混淆紊亂的情況;因此,1997年蕭萬長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提出「幼托整合」政策,歷經10年、59次會議討論,終於在2007年擬定「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以落實整合政策。
該法案目前有行政院及吳育昇、黃淑英等立委提案,共七項版本併案審查;行政院所擬草案規定,未來收托0至12歲嬰幼兒、兒童的扥嬰中心、居家保姆(居家式照顧服務)、幼兒園及小學階段的安親班(課後照顧中心),無論收托人數或從業人員資格等,都納入該法規範。
國民黨籍立委洪秀柱指出,教育部去年7月31日舉辦「全國幼教科課長會議」中,還曾提出報告表示「兒童教育及照顧法」的立法有多項缺點,認為「托嬰、托兒及課後照顧整合立法,將導致法制工作繁複,不利於聚焦於2至6歲幼兒規劃學前教育服務,將延誤幼托整合目標之完成」且「牽涉154項法律命令的修正」等等;還建議如果「僅制定規範0至6歲兒童托嬰、托育的「幼兒園法」,將有助事權統一、有助幼托整合」。
洪秀柱痛批,教育部如今卻要拋棄去年會議報告立場,「包山包海」提出「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社會福利及教育服務全包,卻不知道其實拖延了幼托整合政策的推動。
民進黨籍立委林淑芬認為,行政院版本通篇未提及「如何保障弱勢家庭兒童托育需求」,她說教育資源「逆分配」情況嚴重,2007年幼教業者曾走上街頭要求行政院執行「友善教保實驗計畫」,廣設公立托育設施、輔導私立幼教托育業者轉型為非營利事業等,如今計畫中止,質疑是因為私立大型連鎖幼教業者施壓,行政院所提的「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更是屈服業者壓力下的妥協版本!
「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是攸關「幼托整合」政策的重要立法,主管機關教育部,卻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審查過程中,就遭到藍、綠立委輪番砲轟。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今(8)日審查「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教育部長鄭瑞城報告指出,台灣幼托現況「幼稚園」與「托兒所」招收對象的年齡重疊,卻因為法規問題,分屬不同行政單位主管(教育部、內政部),並分由幼稚園教師及托兒所教保人員負責執行教保工作,師資標準、課程教學、設立要件及輔導管理都有混淆紊亂的情況;因此,1997年蕭萬長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提出「幼托整合」政策,歷經10年、59次會議討論,終於在2007年擬定「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以落實整合政策。
該法案目前有行政院及吳育昇、黃淑英等立委提案,共七項版本併案審查;行政院所擬草案規定,未來收托0至12歲嬰幼兒、兒童的扥嬰中心、居家保姆(居家式照顧服務)、幼兒園及小學階段的安親班(課後照顧中心),無論收托人數或從業人員資格等,都納入該法規範。
國民黨籍立委洪秀柱指出,教育部去年7月31日舉辦「全國幼教科課長會議」中,還曾提出報告表示「兒童教育及照顧法」的立法有多項缺點,認為「托嬰、托兒及課後照顧整合立法,將導致法制工作繁複,不利於聚焦於2至6歲幼兒規劃學前教育服務,將延誤幼托整合目標之完成」且「牽涉154項法律命令的修正」等等;還建議如果「僅制定規範0至6歲兒童托嬰、托育的「幼兒園法」,將有助事權統一、有助幼托整合」。
洪秀柱痛批,教育部如今卻要拋棄去年會議報告立場,「包山包海」提出「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社會福利及教育服務全包,卻不知道其實拖延了幼托整合政策的推動。
民進黨籍立委林淑芬認為,行政院版本通篇未提及「如何保障弱勢家庭兒童托育需求」,她說教育資源「逆分配」情況嚴重,2007年幼教業者曾走上街頭要求行政院執行「友善教保實驗計畫」,廣設公立托育設施、輔導私立幼教托育業者轉型為非營利事業等,如今計畫中止,質疑是因為私立大型連鎖幼教業者施壓,行政院所提的「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更是屈服業者壓力下的妥協版本!
達爾文200週年的暮鼓晨鐘:生物多樣性喪失是地球大隱患
更新日期:2009/11/26 09:28 王茹涵 編譯
年終將近,慶祝達爾文200歲誕辰與其成就的一年即將落幕,也為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揭開序曲。
傑出生物學家威爾森(Edward Wilson)表示,地球生物多樣性正面臨龐大且隱性的悲劇。要挽救此一悲劇需要全球性行動;然而目前世界焦點都著眼於氣候變遷。
被尊稱為「達爾文傳人」的威爾森教授向英國衛報指出,他正推動成立一個類似IPCC模式的國際專家組織,來因應如此嚴重的生態危機。威爾森提議的組織暫名為「生命量表」(Barometer of Life),將對各國政府報告世界各地物種面臨的生存威脅。
威爾森表示,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問題,已因氣候議題發燒,而逐漸不受重視。
自上世紀初以來,已知有183物種已絕種,當中包含塔斯馬尼亞虎、加勒比海僧海豹與格氏袋鼠。但根據國際保育聯盟物種部研究,滅絕的物種數目遠高於183種。
科學界對地球生命多樣性所知甚少。科學家已發現、紀錄的約190萬種,然而據估計全世界物種約有 2千萬 至3千萬種。威爾森表示,目前物種的大量滅絕更是科學家難以理解的程度。
科學家估算,在新石器時代初期(約西元前9500年),物種滅絕速率大約是每年20-30種。自從人口爆炸時代來臨,物種絕跡的速率增加到每年2萬-3萬種,當中許多生物甚至還未被科學家紀錄。威爾森表示,未來數十年,絕種的速度將提升到每年20-30萬種。
當年許多在達爾文發展演化論時提供重要線索的物種,現在亦或是已絕種,又或是面臨嚴重生存威脅。例如三斑嘲鶇 (Floreana mockingbird) ,目前只剩下兩個僅存200隻與49隻個體的族群。另外,加拉巴哥象龜也由於捕鯨人的食用而瀕臨絕種。
年終將近,慶祝達爾文200歲誕辰與其成就的一年即將落幕,也為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揭開序曲。
傑出生物學家威爾森(Edward Wilson)表示,地球生物多樣性正面臨龐大且隱性的悲劇。要挽救此一悲劇需要全球性行動;然而目前世界焦點都著眼於氣候變遷。
被尊稱為「達爾文傳人」的威爾森教授向英國衛報指出,他正推動成立一個類似IPCC模式的國際專家組織,來因應如此嚴重的生態危機。威爾森提議的組織暫名為「生命量表」(Barometer of Life),將對各國政府報告世界各地物種面臨的生存威脅。
威爾森表示,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問題,已因氣候議題發燒,而逐漸不受重視。
自上世紀初以來,已知有183物種已絕種,當中包含塔斯馬尼亞虎、加勒比海僧海豹與格氏袋鼠。但根據國際保育聯盟物種部研究,滅絕的物種數目遠高於183種。
科學界對地球生命多樣性所知甚少。科學家已發現、紀錄的約190萬種,然而據估計全世界物種約有 2千萬 至3千萬種。威爾森表示,目前物種的大量滅絕更是科學家難以理解的程度。
科學家估算,在新石器時代初期(約西元前9500年),物種滅絕速率大約是每年20-30種。自從人口爆炸時代來臨,物種絕跡的速率增加到每年2萬-3萬種,當中許多生物甚至還未被科學家紀錄。威爾森表示,未來數十年,絕種的速度將提升到每年20-30萬種。
當年許多在達爾文發展演化論時提供重要線索的物種,現在亦或是已絕種,又或是面臨嚴重生存威脅。例如三斑嘲鶇 (Floreana mockingbird) ,目前只剩下兩個僅存200隻與49隻個體的族群。另外,加拉巴哥象龜也由於捕鯨人的食用而瀕臨絕種。
新台灣之子的學前教育-31期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學生 羅美虹
在短短這幾年來,全球化的腳步正逐步擴大當中,異國及兩岸婚配情形更是逢勃發展,在跨國婚姻當中,外籍新娘嫁入台灣需面臨多種的挑戰,除了要適應婚姻外,還有語言及生活習慣的差異,接著又要面臨子女的出生與教養問題,根據衛生署新生兒通報,2002年每一百個台灣新生兒中,由外籍新娘所生的嬰兒有8個,由大陸新娘所生的嬰兒有4個,而且人數不斷增加中。外籍配偶在教養上容易因家人的干預或是不信任導致她們在教養上的退縮,還有語言方面的問題,可能也導致她們不易與子女溝通或是不能在課業上給予適當的幫助,且也容易被夫家指責不會教育子女,使得她們與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受到眾多的影響。
據中央日報指出(2002),「為避免外籍新娘子女淪為教育中的弱勢族群」,教育部決定將跨國婚姻者的子女列為教育優先對象,當外籍配偶所生的下一代進入學前就讀,要求學校必須成立資源班特別輔導之,台北市教育局也配合教育部的政策於民國93學年度,在公幼招生說明條例中增列一條有關保障每班一名外籍配偶子女優先入園的規定。由此看出政府機關已漸漸重視外籍新娘之子女,用實際的行動來關心這些新台灣之子,並補助外籍配偶子女偏多的縣市設立幼稚園,提早讓子女接受學前教育,以彌補家庭教育之不足,可見政府已積極扶持外籍子女的教育,以避免錯過孩子學習的重要關鍵期。
從發展心理學專家的研究可知,0-6歲是兒童人格、語言、智力、情緒、社會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尤其是0-3歲是人類腦部發展最重要的時期,這階段的嬰幼兒需要大人細心照顧,才能幫助他們順利與外在世界互動學習。這幾年研究也顯示出嬰幼兒時期若缺乏良好照顧,其成為罪犯的機率將是有接受良好學前教育者的五倍(周慧菁,1999),可見學前教育之重要。 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觸的人,也是子女的學習對象,父母個人的背景特質將會對子女的人格教育及人際社會有很大的關係,教養態度也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相當深遠的影響。由於外籍母親到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及語言的差異,對子女的教養較無法完全掌握,易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社會發展。
為解決或預防這些問題,一般外籍家庭在經濟許可或是補助學費的情況下,會提早將幼兒送到學前機構(幼稚園、托兒所)接受教育,因此學前教師將是面對新台灣之子的第一線教育人員,所以托兒所及幼教機構,應有相關的因應措施,才能讓學前教育機構發揮其功能,筆者相關建議如下:
給幼稚園(托兒所)行政單位的建議
1、實施親職教育:提供家長有關教養知能,有些外籍母親怕子女跟不上,容易用打罵或責罰的方式來管教 孩子,有的則是太溺愛孩子,所以學前機構須適時提供教養子女的知識和方法。
2、輔導外籍母親成立成長學習團,成員不分國別,包含家長聯誼、文化習俗的分享、各國生活經驗的發表,烹飪當地美食、小吃等,由於子女入學表示來台已經好幾年,可請語言能力較好的外籍母親當雙方溝通者,大家以平常心看待她們,幫助她們早日融入我們的社會。
3、舉辦家長座談會:鼓勵外籍母親參加,讓外籍母親與一般家長互相交流經驗,平時也可以與其他家長見面問候中,分享或學習有關其他的教養策略,以利教養自己的小孩。
4、提升親師合作關係,可利用到園(所)內接送孩子的機會,和外籍母親多方接觸,藉此提供有關教養方面的訊息
5、外籍子女多的學區,幼稚園(托兒所)可向各區的教育局或是社會局提出申請學費減免,若是低收入戶將強制並免費提供外籍子女就讀。
6、外籍子女在上課中,若有發現學習適應遲緩的問題,園方可申請資源班或是巡迴老師給予輔導課業或是申請語言治療師矯正語言發音等問題。
7、政府現有翻譯教養手冊,外籍母親若不知如何尋求資訊,可由園方協助或直接向政府機關索取手冊,以方便外籍母親詢問並解決教養問題。
8、學前機構可向中心學校或是戶政事務所及基金會聯絡,若有開設「外籍新娘成長相關課程」時,提供給外籍母親參與上課的機會,幫助她們學習。
給教師在教學方面的建議
1.學前教師應請家長詳細填寫幼兒個案資料及家庭的狀況,以使針對不同家庭及幼兒的需求規劃多元的課程與教學。
2.多元教學課程,由於幼稚園的教學多元化,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可以把目前班上外籍子女家庭的特色帶進教學中,並請外籍母親到園介紹當地民俗風情、美食小吃,或穿著當地的服裝造型,幫助幼兒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文化,並促進讓外籍母親與其他家長間的了解,提升外界對此族群的認識與關心。
3.辦理「學校國際日」園遊會時,邀請其他愛心家長協助,分成小組家長設攤;或可在「好玩的水」的主題下,配合泰國的潑水節,鼓勵外籍母親參與,讓外籍母親在自然的情況下,融入當地環境。
4.可以利用故事繪本、各國的童謠、兒歌或是歌曲教唱讓幼兒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語言,這些教材可以詢問班上外籍家長幫忙蒐集,真正做到多元文化的教學。
5.與家長面對時,應時時關心孩子及外籍母親的心理狀況,藉由溝通多了解外籍母親的想法,若是子女有特殊問題時請該班老師填寫個別化教學(IEP)及輔導方案,並聯絡小學資源班或輔導室請求幫助。
6.教師應參與有關多元文化的課程,了解與認識外籍母親的國家及文化,及個案輔導或實務教學技巧的研習,以便教導這些新台灣之子時,能公平的對待。
近年外籍新娘人數明顯增加,已成為社會的趨勢,而新台灣之子也慢慢進入就學階段,學前機構只是新台灣之子接受教育的起步,未來政府應提供更多的幫助,並由教育局、民政局、社會局、衛生局等,整合相關資源,提供整體性服務協助外籍母親在語言、教育、救助、就業、保健衛生、生活照顧等方面的協助,若是能及早了解外籍新娘的生活需求及其子女教養的問題,即能避免外籍新娘因為文化差異所衍生的社會問題。倘若能使她們得到妥善的照顧,各方面也適應無虞,也就能有餘力去照顧與教育下一代。
在短短這幾年來,全球化的腳步正逐步擴大當中,異國及兩岸婚配情形更是逢勃發展,在跨國婚姻當中,外籍新娘嫁入台灣需面臨多種的挑戰,除了要適應婚姻外,還有語言及生活習慣的差異,接著又要面臨子女的出生與教養問題,根據衛生署新生兒通報,2002年每一百個台灣新生兒中,由外籍新娘所生的嬰兒有8個,由大陸新娘所生的嬰兒有4個,而且人數不斷增加中。外籍配偶在教養上容易因家人的干預或是不信任導致她們在教養上的退縮,還有語言方面的問題,可能也導致她們不易與子女溝通或是不能在課業上給予適當的幫助,且也容易被夫家指責不會教育子女,使得她們與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受到眾多的影響。
據中央日報指出(2002),「為避免外籍新娘子女淪為教育中的弱勢族群」,教育部決定將跨國婚姻者的子女列為教育優先對象,當外籍配偶所生的下一代進入學前就讀,要求學校必須成立資源班特別輔導之,台北市教育局也配合教育部的政策於民國93學年度,在公幼招生說明條例中增列一條有關保障每班一名外籍配偶子女優先入園的規定。由此看出政府機關已漸漸重視外籍新娘之子女,用實際的行動來關心這些新台灣之子,並補助外籍配偶子女偏多的縣市設立幼稚園,提早讓子女接受學前教育,以彌補家庭教育之不足,可見政府已積極扶持外籍子女的教育,以避免錯過孩子學習的重要關鍵期。
從發展心理學專家的研究可知,0-6歲是兒童人格、語言、智力、情緒、社會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尤其是0-3歲是人類腦部發展最重要的時期,這階段的嬰幼兒需要大人細心照顧,才能幫助他們順利與外在世界互動學習。這幾年研究也顯示出嬰幼兒時期若缺乏良好照顧,其成為罪犯的機率將是有接受良好學前教育者的五倍(周慧菁,1999),可見學前教育之重要。 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觸的人,也是子女的學習對象,父母個人的背景特質將會對子女的人格教育及人際社會有很大的關係,教養態度也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相當深遠的影響。由於外籍母親到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及語言的差異,對子女的教養較無法完全掌握,易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社會發展。
為解決或預防這些問題,一般外籍家庭在經濟許可或是補助學費的情況下,會提早將幼兒送到學前機構(幼稚園、托兒所)接受教育,因此學前教師將是面對新台灣之子的第一線教育人員,所以托兒所及幼教機構,應有相關的因應措施,才能讓學前教育機構發揮其功能,筆者相關建議如下:
給幼稚園(托兒所)行政單位的建議
1、實施親職教育:提供家長有關教養知能,有些外籍母親怕子女跟不上,容易用打罵或責罰的方式來管教 孩子,有的則是太溺愛孩子,所以學前機構須適時提供教養子女的知識和方法。
2、輔導外籍母親成立成長學習團,成員不分國別,包含家長聯誼、文化習俗的分享、各國生活經驗的發表,烹飪當地美食、小吃等,由於子女入學表示來台已經好幾年,可請語言能力較好的外籍母親當雙方溝通者,大家以平常心看待她們,幫助她們早日融入我們的社會。
3、舉辦家長座談會:鼓勵外籍母親參加,讓外籍母親與一般家長互相交流經驗,平時也可以與其他家長見面問候中,分享或學習有關其他的教養策略,以利教養自己的小孩。
4、提升親師合作關係,可利用到園(所)內接送孩子的機會,和外籍母親多方接觸,藉此提供有關教養方面的訊息
5、外籍子女多的學區,幼稚園(托兒所)可向各區的教育局或是社會局提出申請學費減免,若是低收入戶將強制並免費提供外籍子女就讀。
6、外籍子女在上課中,若有發現學習適應遲緩的問題,園方可申請資源班或是巡迴老師給予輔導課業或是申請語言治療師矯正語言發音等問題。
7、政府現有翻譯教養手冊,外籍母親若不知如何尋求資訊,可由園方協助或直接向政府機關索取手冊,以方便外籍母親詢問並解決教養問題。
8、學前機構可向中心學校或是戶政事務所及基金會聯絡,若有開設「外籍新娘成長相關課程」時,提供給外籍母親參與上課的機會,幫助她們學習。
給教師在教學方面的建議
1.學前教師應請家長詳細填寫幼兒個案資料及家庭的狀況,以使針對不同家庭及幼兒的需求規劃多元的課程與教學。
2.多元教學課程,由於幼稚園的教學多元化,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可以把目前班上外籍子女家庭的特色帶進教學中,並請外籍母親到園介紹當地民俗風情、美食小吃,或穿著當地的服裝造型,幫助幼兒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文化,並促進讓外籍母親與其他家長間的了解,提升外界對此族群的認識與關心。
3.辦理「學校國際日」園遊會時,邀請其他愛心家長協助,分成小組家長設攤;或可在「好玩的水」的主題下,配合泰國的潑水節,鼓勵外籍母親參與,讓外籍母親在自然的情況下,融入當地環境。
4.可以利用故事繪本、各國的童謠、兒歌或是歌曲教唱讓幼兒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語言,這些教材可以詢問班上外籍家長幫忙蒐集,真正做到多元文化的教學。
5.與家長面對時,應時時關心孩子及外籍母親的心理狀況,藉由溝通多了解外籍母親的想法,若是子女有特殊問題時請該班老師填寫個別化教學(IEP)及輔導方案,並聯絡小學資源班或輔導室請求幫助。
6.教師應參與有關多元文化的課程,了解與認識外籍母親的國家及文化,及個案輔導或實務教學技巧的研習,以便教導這些新台灣之子時,能公平的對待。
近年外籍新娘人數明顯增加,已成為社會的趨勢,而新台灣之子也慢慢進入就學階段,學前機構只是新台灣之子接受教育的起步,未來政府應提供更多的幫助,並由教育局、民政局、社會局、衛生局等,整合相關資源,提供整體性服務協助外籍母親在語言、教育、救助、就業、保健衛生、生活照顧等方面的協助,若是能及早了解外籍新娘的生活需求及其子女教養的問題,即能避免外籍新娘因為文化差異所衍生的社會問題。倘若能使她們得到妥善的照顧,各方面也適應無虞,也就能有餘力去照顧與教育下一代。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貓的恐懼 探索孩子心中的祕密

更新日期:2009-11-08 記者:李翊菱
希望孩子擁有創意能力,是每個父母的期待。小孩子喜愛故事,不只愛聽也愛談。其實在他們還不會閱讀之前,創作力早就存在於聽到的故事情節裏。天馬行空難以制止的想像力,讓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表達心中的想法。談的不一定是故事本身,可能是他們個人的經歷。關鍵在於大人,是否能運用得宜的方法,不要扮演「理論販賣者」的角色,而是一起陪孩子「玩」他們的感想。小時候的對話訓練,是提早培養孩子學習獨立思考的妙方。而故事主題的停格討論,也能引導出孩子心中的祕密。
希望孩子擁有創意能力,是每個父母的期待。小孩子喜愛故事,不只愛聽也愛談。其實在他們還不會閱讀之前,創作力早就存在於聽到的故事情節裏。天馬行空難以制止的想像力,讓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表達心中的想法。談的不一定是故事本身,可能是他們個人的經歷。關鍵在於大人,是否能運用得宜的方法,不要扮演「理論販賣者」的角色,而是一起陪孩子「玩」他們的感想。小時候的對話訓練,是提早培養孩子學習獨立思考的妙方。而故事主題的停格討論,也能引導出孩子心中的祕密。
我常在兒童心靈成長營裏,運用《彼德與狼》繪本故事的情節,掌握主題並利用「停格」技巧,以不批判的態度,與小朋友玩思考遊戲。我只負責傾聽與反問。在輕鬆互動下,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孩子們常不設防地訴說心底最深處的制約或心聲。
《彼德與狼》是普羅高非夫所寫的音樂故事,改寫自俄國古老民間傳說,適合幼兒、少年期的孩子與教養者共讀。內容的情緒張力,能徹底與孩子的生活情緒產生共鳴。我喜歡藉著這一本繪畫故事,培訓兒童及青少年的自省、自覺、語言邏輯表達等能力。故事妙在假借不同動物的行為表現,闡述各種擬人化的情緒。真正會說故事的人,除敘述故事的表象外,還要能精確掌握非文字的訊息。懂得運用故事情節與孩子溝通,就很容易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如此生活中的摩擦與衝突會自然減少。因為相互理解的結果,一定情感大增。
驕傲又貪心的貓是故事主角之一。仗著本身的條件,常欺負弱小。直到比牠威猛的大野狼出現,驕傲的貓終於表現出軟弱的一面,恐懼之情一覽無遺。情節至此,我一定把故事停格在「貓的恐懼」,開始與孩子討論生活中遇到最恐懼的事。第一個聲音就是「考試零分的時候,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非常害怕。一直想像爸媽打我的樣子,很恐懼」。小六孩子的擔心是成績的問題,顯然他的父母是以打罵方式來解決對孩子的期待,孩子因為長期心靈恐懼,對父母感到害怕而產生距離。
接著一個聲音「踩到狗屎啦」,發展出新的恐懼討論。「有一次我要進校門的時候,發現自己踩到狗屎。好害怕喲。」「為什麼害怕?」我反問。「因為它很臭呀。」「那怎麼辦呢?」我又問。開始有大批救兵獻計。「叫媽媽送乾淨的鞋子」、「但是媽媽要上班呀」、「那就叫阿公不會呀」,說話的孩子都是依賴他人解決問題,生活內涵明顯是由大人代勞。
「簡單,拿樹枝刮一刮嘛,」終於有一個找到方法解決的孩子,我誇張地讚美他。「可是刮掉還是很臭啊,」一個有經驗的觀察者發出新的憂慮之聲。「那怎麼辦呢?」我皺眉跟著煩惱。「不能進教室,全班都會聞到臭味。」我以為有解答,沒想到仍是一份擔心。我不作聲讓整個空氣凝結。「戴口罩」、「戴氧氣罩」、「戴浮潛用的呼吸管」。就在全班都想不出辦法的時候,忽然一個語重心長的聲音:「最好全班請假嘛。」「可是老師上課不能沒有學生哪,」我感歎地說著。此時竟然群起共鳴「所以老師也請假呀,統統不必上課,好棒喲」。大夥兒像是找到知音似地笑成一團。原來不要上課,是他們心底的期望。
小孩是富於創造力的思想家,當碰到自己的經驗時,既坦白又直爽。從貓的恐懼到踩狗屎的對話,因為不需標準答案,更不必擔心說錯答案遭取笑或修正,孩子們一反常態地爭取說話機會。所以放慢學習的腳步,可以讓孩子輕鬆成長。有專家說:「習慣思考討論的小孩,在言辭上懂得要求別人尊重自己,也願意回應別人的想法。這等於提昇了孩子人際關係的水準。」現代父母常責怪孩子不跟大人說話。
回想一下,當我們聽孩子說話時候的表情是什麼?是否聽見孩子的心聲?是否經常打斷話題隨時糾正孩子?是否扮演法官的角色常判決孩子的對錯?美國教育家Dr. Livo說:「孩子在還沒有學會認識文字前,已經在閱讀這個世界,讀人的臉部表情、說話的聲音等。學習不應該是設計好的教材,而是在實際生活中,有關係、有用、有趣的事物。」
趁著孩子還沒長大,多與他們說故事、討論故事。一起探討世界,一起編寫故事。這個世紀重視品德教育,從小培養孩子討論事物的習慣,就是品德教育的開始。當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時,生命才能得到創造的動力。(阿兜繪圖)
送給孩子最棒的禮物,就是給他一生受用無盡的價值觀!

更新日期:2009/11/09 12:49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1109 11:53:56)「少子化」漸漸成為全球化現象,而台灣也提前正式進入「少子化」的社會。這個趨勢讓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寶貝,父母專注的照顧與疼愛,報名才藝班、英語補習班,天下父母心,花在孩子身上的錢,永遠沒有底線,許多行業更看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心態,準備大肆攻掠這塊大餅。
但是,現代的孩子,似乎比大人還忙碌,學很多,知道很多,可是往往遇到挫折和困難卻沒有解決的能力!「草莓族」「水蜜桃族」世代就是在父母完全的保護下,沒有抗壓力,遇到不如意就大發雷霆,或一蹶不振。
父母們究竟有沒有想過,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送給孩子最棒的禮物是什麼?可以讓孩子一輩子受用無盡?
國語日報總編輯馮季眉看了《給孩子贏的習慣》(http://titan3.pixnet.net/blog),她說:「父母可以為孩子安排最好的學校、最好的老師,卻不能保證孩子的幸福與成就。」她認為,「培養孩子積極主動、有禮貌、有紀律、做事負責、周延思考等等習慣,才是孩子一生受用的資產。」
知名藝人傅娟,同時也是專心照顧三個孩子的媽媽,為了不錯過孩子的成長毅然減少工作,因為家庭才是她的核心,當她讀完《給孩子贏的習慣》一書,覺得書中的冒險故事,可以引導孩子學習互相幫助,互相尊重,更是親子共讀的最佳選擇。
擔任板橋法院少年保護官,也是潛能整合專家的盧蘇偉先生,強烈推薦《給孩子贏的習慣》,他說:「只要你開始知道自己的期待與希望,自己要的一切都可以在生命的旅程中獲得。」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親的掌上寶貝,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特質不同,讓孩子自己可以邁向幸福,比被父母安排過幸福人生來得重要。
圖說 :「給孩子贏的習慣」
訊息來源: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1109 11:53:56)「少子化」漸漸成為全球化現象,而台灣也提前正式進入「少子化」的社會。這個趨勢讓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寶貝,父母專注的照顧與疼愛,報名才藝班、英語補習班,天下父母心,花在孩子身上的錢,永遠沒有底線,許多行業更看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心態,準備大肆攻掠這塊大餅。
但是,現代的孩子,似乎比大人還忙碌,學很多,知道很多,可是往往遇到挫折和困難卻沒有解決的能力!「草莓族」「水蜜桃族」世代就是在父母完全的保護下,沒有抗壓力,遇到不如意就大發雷霆,或一蹶不振。
父母們究竟有沒有想過,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送給孩子最棒的禮物是什麼?可以讓孩子一輩子受用無盡?
國語日報總編輯馮季眉看了《給孩子贏的習慣》(http://titan3.pixnet.net/blog),她說:「父母可以為孩子安排最好的學校、最好的老師,卻不能保證孩子的幸福與成就。」她認為,「培養孩子積極主動、有禮貌、有紀律、做事負責、周延思考等等習慣,才是孩子一生受用的資產。」
知名藝人傅娟,同時也是專心照顧三個孩子的媽媽,為了不錯過孩子的成長毅然減少工作,因為家庭才是她的核心,當她讀完《給孩子贏的習慣》一書,覺得書中的冒險故事,可以引導孩子學習互相幫助,互相尊重,更是親子共讀的最佳選擇。
擔任板橋法院少年保護官,也是潛能整合專家的盧蘇偉先生,強烈推薦《給孩子贏的習慣》,他說:「只要你開始知道自己的期待與希望,自己要的一切都可以在生命的旅程中獲得。」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親的掌上寶貝,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特質不同,讓孩子自己可以邁向幸福,比被父母安排過幸福人生來得重要。
圖說 :「給孩子贏的習慣」
訊息來源: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奈米治療 有可能間接損害DNA
3歲定終生 有科學依據
更新日期:2009/11/10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俗話說「三歲定終生」,真有科學依據。德國動物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承受過大壓力的話,基因會隨之改變,長大後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比較無法忍受壓力、挫折,記憶力也比較差。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精神醫學中心〈Max Planck Instituteof Psychiatry〉的科學家克里斯多福‧穆加特伊德主持這項研究。他在接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表示,嬰幼兒時期若常承受過大壓力,就會影響以後的行為。
研究人員以老鼠做研究,讓剛出生的老鼠和母親分離,有的一天分離三小時,有的分離十天,小老鼠感覺自己被母親遺棄,心理很容易充滿壓力,研究人員持續觀察牠們往後的身心狀況。
結果發現,剛出生的老鼠一旦遭「遺棄」,終其一生會變得較脆弱,比較無法面臨壓力,克服挑戰,記憶力也比較不好。
研究人員解釋,可能是因為壓力改變了一些基因功能,老鼠一遇壓力,就會製造高濃度的壓力荷爾蒙,這些荷爾蒙會改變基因運作,基因出現變化,很可能又製造出更高濃度的荷爾蒙。研究人員表示,證據顯示,幼童時期若遭受虐待、忽視,長大後也比較容易出現憂鬱等身心疾病,這也可以印證在人類身上。
俗話說「三歲定終生」,真有科學依據。德國動物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承受過大壓力的話,基因會隨之改變,長大後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比較無法忍受壓力、挫折,記憶力也比較差。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精神醫學中心〈Max Planck Instituteof Psychiatry〉的科學家克里斯多福‧穆加特伊德主持這項研究。他在接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表示,嬰幼兒時期若常承受過大壓力,就會影響以後的行為。
研究人員以老鼠做研究,讓剛出生的老鼠和母親分離,有的一天分離三小時,有的分離十天,小老鼠感覺自己被母親遺棄,心理很容易充滿壓力,研究人員持續觀察牠們往後的身心狀況。
結果發現,剛出生的老鼠一旦遭「遺棄」,終其一生會變得較脆弱,比較無法面臨壓力,克服挑戰,記憶力也比較不好。
研究人員解釋,可能是因為壓力改變了一些基因功能,老鼠一遇壓力,就會製造高濃度的壓力荷爾蒙,這些荷爾蒙會改變基因運作,基因出現變化,很可能又製造出更高濃度的荷爾蒙。研究人員表示,證據顯示,幼童時期若遭受虐待、忽視,長大後也比較容易出現憂鬱等身心疾病,這也可以印證在人類身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