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新書:直升機父母應多注意婚姻 少唸小孩

更新日期:2010/02/08 15:04
(中央社台北8日電)根據一本新出版的書,與其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在小孩身上,父母不如多注意自己的婚姻,以確保家庭幸福。
新書指出,受到超級焦慮、整天盤旋在頭頂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過度關愛,許多兒童結果變得要求太多、更不易滿足。
家庭治療師兼「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Journal)作家柯德(David Code)所著新書「婚姻第一,才能養出快樂小孩」(To Raise Happy Kids, PutYour Marriage First)建議,相對的,父母應給予孩子更多探索自己道路的空間,留更多時間維護自己的婚姻,以便子女有更穩定的成長環境。
柯德說,父母把時間精力都留給孩子,不但自己身受其害,也不利孩子。
他說:「今天有關父母之道的第一迷思是認為我們給孩子更多注意,他們就會變得更好。」
他說:「事實上,以子女為中心的家庭反而更容易造成筋疲力竭和焦慮的父母,以及需索頻頻、被寵壞的子女。」
柯德說:「在我們費盡心力照顧孩子時,不但我們的婚姻和自我成就不翼而飛,我們的孩子也變得要求更多、更不易滿足。」他認為這一代兒童所面臨的許多現代問題,都源自於這樣的父母之道。
他說:「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都說服自己,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就是對孩子好。但我們犯了兩個大錯。」
「第一,我們會傾向越來越難尊重並落實形塑孩子人格的界限,以致他們不自覺的習於不停要求父母,直到達其所願為止。但他們未來的老闆或配偶不見得能如此有耐心的接受他們這樣的行為。」
「第二,我們對孩子施加強大壓力,要求他們滿足我們情緒上的需要,很容易讓他們行為出軌。而在我們為此尋求醫師診斷,以及醫師越來越依賴以藥物治療兒童時,這個問題將更形嚴重。」
柯德表示:「問題原本只如蟻丘,最後變成一座山,甚至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完全阻斷孩子的成長發展。」
他說,而在孩子越來越神經質的同時,我們的婚姻也開始受害。
柯德說:「我們常自認沒有時間分給配偶,但一旦父母開始漸行漸遠,其中一方必然變得更接近孩子。」
他表示:「千辛萬苦地為孩子打造一個完美、無災難的童年,其實是白費力氣。你能給孩子的最大禮物就是自己有一個美滿的婚姻。」
柯德的主張雖不乏爭議,但也有不少支持者。作家瓦德曼(Ayelet Waldman)接受「觀察家報」(Observer)訪問時即表示,自去年承認愛先生更甚於子女迄今,她仍感受到社會的質疑。
著有「壞母親罪行日誌」(Bad Mother, aChronicle of Maternal Crimes)的瓦德曼說:「我殷切期待,有朝一日能有一位重要社會學家能公布蓋棺論定的婚姻研究,顯示父母承認他們彼此熱烈相愛更甚於愛孩子。」(譯者:中央社楊超寰)990208

重男輕女 婦團籲正視少女化危機

少女化危機更新日期:2010/03/05 16:54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5日電)婦女節即將到來,今年是婦女節100週年,婦女團體今天召開記者會指出,重男輕女現象不見減緩,反而更趨嚴重,所面臨的不僅是少子女化,還逼近極端的「少女化」現象。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今天召開「性別平權不努力,性別極端將來臨」記者會,前副總統呂秀蓮、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黃長玲等出席。
呂秀蓮表示,中國大陸一胎化造成男女性別比例不均衡,台灣男女嬰兒性別比也是居高不下,產生「光棍危機」。
婦女團體表示,台灣不只是少子化,也是少女化,台灣嬰兒性別比這幾年達到110,也就是每100名女嬰,有110名男嬰,僅次印度與中國大陸,高居世界第3位。
婦女團體表示,台灣少子女化原因複雜,除社會整體變遷因素外,個人生涯取捨也是重點。這一代的年輕女性,在成長過程中,大都眼見龐大的家庭照顧壓力是由父母輩中的母親獨自承擔,因此對婚姻、家庭、養育卻步。
婦女團體建議,政府要出面擔當,拿出魄力與有效作為,確實建立「照顧公共化」制度,提供合理與近便的各項福利體系,包括幼托照顧、殘障照顧、老年照顧等,減輕婦女負擔,才能讓少子女化問題慢慢止血。
婦女團體表示,「性別主流化」不應只停留在民眾觀念宣導階段,或做性別影響評估而已,政府應該提出具體的獎勵及實踐措施,鼓勵生子,也鼓勵生女。990305

男嬰多 女嬰少 隱伏社會災難

男嬰多 女嬰少 隱伏社會災難
更新日期:2010/03/06 04:11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台灣新生兒男女性別比近五年持續維持在一○八、一○九(即男嬰一○八、一○九名,女嬰一百名),遠高聯合國議的「正常生物值」一○五至一○六,婦團質疑人為介入的性別篩選是主因。

婦團質疑:性別篩選是主因
台灣婦全會秘書長何碧珍指出,二○○四年,台灣新生兒性別比「一一○.七」,即女嬰一百名、男嬰一一○.七名,南韓並列第一,高於實施「一胎化」的中國,更遠高於聯合國建議的「正常生物值」一○五至一○六,○八年也還是全球第三。她說,○四年第一胎性比例一○八.七、第二胎一○九.四、第三胎一二二.六、第四胎一三四.一、第五胎一二二.八。
何碧珍直指,第四胎男性比例,比第一胎多出一.五倍!更印證「人為介入」性別篩選的痕跡。
內政部統計,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八六年,新生兒性比例大都在聯合國建議值內,一九八七年首度達到「一○八」,一九九○至九二年,及二○○三、○四年都在「一一○」間,○四年逼近一一一,是近五十四年來性比例最高峰。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黃長玲研究,胎次增加,性比例增高,亞洲國家如南韓、台灣都有雷同現象。少子化、養不起或「生子情結」等原因,都促使婦女懷到第二、三、四胎後,知道是女不是男,更直截了當地「不要了!」
黃長玲說,近年南韓政府禁婦產科醫師告訴孕婦嬰兒性別,性比例逐年遞減,已遠離世界前三之列。
遠高於聯合國建議正常值
何碧珍估算,台灣一年約二十萬名新生兒,如果性比例為一一○,等於女嬰比男嬰少兩萬,十年下來,女孩比男孩少二十萬,一百年後女生就少兩百萬。她疾呼,性比例失衡將導致生育率急速下滑、老人乏人照料、男人討不到老婆,衍生的社會災難,將比天災人禍更嚴重。
「沒有了女人,男人怎麼辦?」前副總呂秀蓮認為台灣男人最該擔心這問題。
呂秀蓮直指,當女人數量變少,職場表現又越來越好,未來女人將有充分條件自主生活,男人恐孤獨終老。政府過去只重視「少子化」,未稱「少子女化」,忽略女嬰驟減惡化,盼政府及早因應,也呼籲社會揚棄性別決定生育意向的框架。

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腦子好,遠離衝動犯錯

勵志大師叫你想像自己成功的願景,則人生必可心想事成,但亞蒙醫師認為這些只能算是常識,心想事成不能只靠「許願」,而是從你的「好腦子掌控」來的!health_20091103_1257237447_0.jpgleft -->
37歲的塔塔德去找精神科醫師丹尼爾.亞蒙(DanielG.Amen),因他與妻子已看了多年的婚姻諮商,並無起色,他還是暴躁、常衝口說出傷害對方的話。亞蒙看了塔德的SPECT腦影像,發現腦內呈現仿佛毒癮或酗酒者才會有的碎豆腐狀,但塔德既未吸毒也不酗酒,卻曾在通風不良的車庫裡幫車上漆。
塔德後來展開健腦生活,不再在車庫內塗漆,並且服用綜合維它命、魚油等健腦補品,改善飲食和運動習慣,後來腦部狀況改善,變成好老公。
這是行醫30年精神科醫師亞蒙在《腦的奇蹟》書中記述的案例。
在當了9年精神科醫師後,他發現自己對患者腦內的資訊不夠,18年前開始增加使用腦影像技術去了解控制病人的腦子,並試圖幫忙病人促進腦功能。
在大量檢視腦影像後,他發現:
1.腦部平衡是使人生吃藥,還要利用各更快樂、更健康、更種可能的方法平衡豐富、善於與別人相腦部,包括正確的處、也更有智慧的根本。
2 . 腦功能出差錯的人,言行舉止也出錯,走向常常失敗的人生。
3.讓腦發揮最佳功能,可大幅提升人們的能力。
4 .教導人們改善的方法,不要只給他們吃藥,還要利用各種可能的方法平衡腦部,包括正確的生活習慣、飲食、運動、營養補給品與思考策略。
2007年他與同事在《神經精神醫學期刊》發表研究,發現謀殺犯的腦部整體活動顯然比健康人低,當他們執行需要專注的工作時特別如此。這個差異在抑制衝動與不合群行為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活動尤其明顯。
亞蒙結合他的工作經驗,包括心理諮商總是難以挽救青少年叛逆與犯罪、婚姻總是走不下去,而提出主張,「除非我們能夠讓驅動不良行為的幕後主使,也就是腦,達到平衡,否則無法改善不良行為。」
亞蒙認為,很多勵志的、管理學的大師以及教練、老師都說,多努力一點、想像自己成功的願景、停止抱怨……,人生必可心想事成,只能算是「常識」。他認為,《祕密》不是「許願」來的,而是從你的「好腦子掌控」來的!…(精采完整內文請見《康健雜誌》132期,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5949

過度保護兒少 擠壓言論空間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近來兒少議題相當熱門,日前就有不少婦女兒少團體抗議動新聞事件進而推動修法。但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召集人何春蕤表示,保護兒少不能限制成年人的閱聽空間。
成人閱聽空間消失
由於不少兒少保護團體的推動,行政院會在2009年12月24日通過《兒童少年福利法修正草案》,未來將全面禁止媒體刊載暴力、血腥、色情、猥褻等文字圖片,並對報紙以及網路建立管理機制。何春蕤表示,根據既有的法令,只要不讓兒少閱聽,各種影視、平面及網路的管理辦法至少還留有一些成人的閱聽空間。修正兒福法修正之後,未來平面媒體將全面不得刊登任何暴力色情自殺犯罪的描述,連成人閱聽的空間也消失。
何春蕤指出,由於整個社會都會關心兒少保護,已經變成無法挑戰的議題,也沒有討論空間。就好像是政壇流行的「愛台灣」口號一樣,只要扣上「兒少議題」就沒人敢反對。問題是,許多法令以及機構已經藉由保護兒少的外衣,行言論檢查之實。
壓縮同志出版
何春蕤表示,事實上提出類似訴求的社團,早期有公民監督媒體聯盟,但後來卻演變為兒少媒體監督連線,而發起團體都是同一個具有宗教背景的團體。另外,何春蕤表示,在2009年同志大遊行之前,就有某宗教團體進行反同志遊行,而類似立場的宗教團體,也正是鼓吹兒少議題的意見領袖。巧合的是,這些兒少議題,正好也是讓同志出版受限的法令。例如兒少法中對於出版的模糊限制,就已經讓同志書籍面臨窘境,許多書店便不敢賣同志書籍,而許多同志作家也因為沒有市場而放棄寫作。
保護兒少的大旗除了壓縮同志出版空間之外,議題也已經排擠其他性別議題。何春蕤觀察,只要抬出「保護兒少」的名義,其他如家暴問題、新移民婦女等議題,社會大眾只願意給較少的注意力。
兒少保護 勿無限上綱
何春蕤表示,現在的新聞跟對岸的新聞非常相似,日前兒少媒體監督連線公佈了2009年平面媒體新聞監看報告,大力批判有關兒少問題的負面新聞,還積極鼓勵正面報導兒少的媒體是「特殊成就貢獻、孝悌楷模、立志向善」,令人有回到政令宣導年代的錯覺。
諷刺的是,何春蕤認為,兩大報的新聞標題還有「兒少新聞,中時正面比例最高」、「聯合最重兒少」的標題,讓人覺得台灣的新聞已經進入非常「純淨」的境界,跟對岸的新聞媒體差距也慢慢縮小。
何春蕤強調,保護兒少不能無限上綱,更不可以凌駕新聞自由以及壓縮成人閱聽的空間。

提早學閱讀 未必是好事

【特約編譯葉興台綜合報導】很多家長和教育人士認為,兒童學習閱讀應越早越好,但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越早學習閱讀,不一定就越好。
根據紐西蘭媒體Stuff.com報導,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研究員希伯斯坦‧蘇嘉特(Sebastian Suggate)的一項研究發現,從5歲起教小孩閱讀,其閱讀能力未必比從7歲起開始學習閱讀的小孩更好。
蘇嘉特經過3年的研究發現,小孩應從5歲起學習閱讀的看法似乎有爭議。他表示:「對於小孩有閱讀學習障礙的家長而言,這項研究可能令他們寬慰不已,希望小孩儘早精通閱讀技巧,過程可能比想像中還要複雜。」這項研究強調早期學習語言和學習的重要性,但否定提早學習閱讀的重要性。
紐西蘭教育部指出,在兒童開始上學之際,就教導他們閱讀,可幫助他們建立學習基礎。紐西蘭教育部發言人柯林‧麥克葛瑞格(Colin McGregor)表示:「認識英語給予孩子參與廣大世界所需的理解、知識和技能。」
蘇嘉特的心理學博士學位研究論文,追蹤了近4百位兒童,並未發現從5歲起教導兒童閱讀,有任何優勢的證據,他比較從7歲和5歲開始學習閱讀的兒童,較晚學習閱讀的兒童在11歲時就能跟上腳步。
蘇嘉特指出:「較晚學習閱讀的兒童,仍然可以透過與成年人遊戲、對話和互動而學習,他們的長期學習並未受到影響,這些活動甚至為他們後來的閱讀發展保留了一片沃土。」
蘇嘉特指出:「如果從5歲開始學習閱讀有優勢,在5歲之前學習閱讀難道會更有優勢?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延後時間。」他總共進行了一項國際性研究和兩項紐西蘭研究,每項研究都支持上述的論點。
家長湯馬斯‧羅賓的5歲兒子雷夫很喜歡閱讀,他懷疑自己能否在雷夫滿7歲之前不讓雷夫拿書。羅賓說:「雷夫喜歡閱讀,他讀的越多,對他就越好,在他上小學之前,我們就為他朗讀,但他一旦開始閱讀,就變得愛不釋手。」
紐西蘭教育評估局不久前才公布一項有關小學一、二年級學生讀寫的研究,結果顯示小學一、二年級對學生的學習非常關鍵。